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前言
二、术语
三、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二)预防
本病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早发现对防控有重大意义,因此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B1)。
发病5d内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医院收治病房周围要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需穿长袖衣裤,值班房安装纱门和纱窗等预防蚊虫叮咬(C1)。
四、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一)病原学
(二)发病机制
五、临床特征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 d,多数5~9 d。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仅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发热期: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2.极期:
重症登革热患者死亡通常发生于极期开始后24~48 h。
3.恢复期:
极期后的2~3 d,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可有皮肤瘙痒。
(二)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3)伴有免疫缺陷病者。
(三)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
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包括:
(12)胸腔积液、腹水或胆囊壁增厚等。
六、诊断
(一)实验室诊断
1.血常规: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HCT升高提示血液浓缩[28]。
2.血生化检查:
半数以上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轻度到中度升高,且AST的升幅较ALT明显。部分患者B型利钠肽(BNP)、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肌酐升高等。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
(7)C6/36白纹伊蚊细胞分离登革病毒。从患者血液、组织或成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可确诊存在登革病毒感染,经鉴定可确定病毒型别。
对于不能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的血清可冰冻于-70 ℃低温保存,并尽量避免反复冻融;对用于血清学研究的标本应放在-20 ℃保存。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发病1~5 d内血液中检测出登革病毒核酸及NS1抗原,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或转阳者可诊断为确诊病例(A1)。
发病早期检出IgM提示急性感染(B1)。
发病1周内检出IgG提示二次感染(B1)。
(二)影像学诊断
3.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等。
胸腹部CT或B超检查发现胸腔积液、腹水及心包积液等提示血浆渗漏(A1)。
(三)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非特异性ST段抬高,T波倒置等。
(四)临床分型及诊断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病原学、血清学、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将登革病毒感染分为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1.登革热:
近期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地或工作地有登革热病例;有发热,伴乏力、厌食、恶心,头痛、肌肉及骨关节痛,皮疹和出血倾向等临床表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登革病毒IgM抗体、NS1抗原或登革病毒核酸阳性。
2.重症登革热:
(3)严重器官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呼吸衰竭,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损伤(ALT或AST大于1 000 U/L),急性肾功能不全,脑病或脑炎等重要脏器损伤。
登革热诊断依据为近期有登革热流行病学史;有发热,伴乏力、肌肉及骨关节痛、皮疹和出血倾向等临床表现,或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登革病毒IgM抗体、NS1抗原或登革病毒核酸阳性,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或阴转阳(A1)。
重症登革热诊断依据为在登革热诊断标准基础上出现下列严重表现之一者:严重出血;休克;严重器官损伤包括ARDS或呼吸衰竭,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损伤(ALT和/或AST>1 000 IU/L),急性肾功能不全,脑病或脑炎等(A1)。
七、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早治疗。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处理及预防性治疗等措施。
(一)一般处理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及重症预警指征等。
(二)对症治疗
5.根据患者意愿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
动态监测体温、白细胞、血小板、HCT、血糖、尿量、出入量、肝肾功能等(A1)。
老人、孕妇及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建议及时住院诊治(B1)。
不推荐使用现有的抗病毒药物(B2)。
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可改善预后(A1)。
以口服补液为主(A2)。
有重症预警指征者及时补液治疗,可预防病情进展(B1)。
登革热伴血小板显著减少者,不推荐输注血小板(A1)。
中医药辨证治疗(B2)。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重症登革热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神志、尿量及生命体征,有条件监测血乳酸水平。危重病例需转ICU治疗。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补液原则:
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同时应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尿量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和尿量达约0.5 ml·kg-1·h-1的前提下,应控制静脉补液量。当血浆渗漏率减少、病程接近极期结束时,应逐步减少静脉补液量。
2.抗休克预防和治疗:
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初始液体复苏以等渗晶体液为主(如生理盐水等),对初始液体复苏无反应的休克或更严重的休克可加用胶体溶液。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休克时,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以指导治疗。
对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补液治疗是关键。如果患者有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或血浆渗漏表现,早期静脉补液治疗可能会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合理补液可减少休克发生。
对发生严重血浆外渗尤其是伴有低蛋白血症者可及时给予输注人血白蛋白治疗,预防休克的发生或进展。
重症登革热应监测乳酸,以动态乳酸值改善作为监测指标,对于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3.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计数<30×109/L,可输注新鲜血小板。登革热伴血小板显著下降但无明确出血者,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不能预防出血及改善预后。
4.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
(4)肝衰竭: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肝损伤,如出现肝衰竭,按肝衰竭常规处理。
5.输液过量的诊断与处理:
如果补液的速度或量掌握不当,可能引起输液过量,这将导致出现大量胸腔积液和腹水,甚至脑水肿,是引起重症登革热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常见原因。引起呼吸窘迫的其他原因包括急性肺水肿、休克造成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和ARDS。
(4)输液过量的治疗方案:立即吸氧;减少或停止补液;根据病情调整静脉补液的速度和量;利尿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小剂量速尿0.1~0.5 mg/kg,2~3次/d;监测血清钾及血氧,如出现低钾血症或高血压及时对症处理,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
动态监测神志、血压、心率、尿量、HCT、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氧饱和度等对病情严重性评估及指导治疗有益(A1)。
重症登革热伴有乳酸明显升高提示器官灌注不足,预后不良(B2)。
重症登革热以静脉补液为主,但要防止输液过量(A1)。
发生输液过量应吸氧、减少或停止补液,利尿治疗(A1)。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者,输注新鲜血小板治疗,可改善预后(B2)。
严重出血且血红蛋白低于7 g/L输注红细胞,可改善预后(B2)。
血浆渗漏明显且伴低蛋白血症者及时输注人血白蛋白或血浆,可减少休克发生(B2)。
重症登革热慎用有创检查或肌肉注射,以免发生出血风险(B1)。
慎用糖皮质激素(B2)。
发生ARDS、急性心肌炎(重型)、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脏器严重损伤转ICU治疗(A2)。
(四)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
八、待解决的问题
引用: 张复春, 何剑峰, 彭劼, 等.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J] .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 (9): 642-648.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